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做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加强预期管理”。今年以来,随着宏观政策持续发力显效,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发展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效向好的特征。同时,有效需求仍然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等挑战依然存在。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强化政策统筹协调,构建政策间密切相连的逻辑链条,做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使各项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更好服务于高质量发展。
有利于增强宏观政策的系统性。传统宏观调控理论往往将财政、货币、产业等单一政策工具作为调控对象,缺乏整体观念,不同政策之间可能会相互掣肘,导致政策效果不彰,甚至出现“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能够从整体出发,全面审视各项政策的内在联系,确保各领域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发挥政策的综合效能。
有利于增强宏观政策的前瞻性。各项政策从最初酝酿到最终出台,往往涉及多个经济管理部门,各部门在政策思路等方面存在差异,决策链条较长。必须根据最新形势变化,开展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精准传递政策信息,稳定和改善社会预期,使政策更加契合实际需求。
有利于增强宏观政策的科学性。作决策一定要开展可行性研究,多方听取意见,综合评判,科学取舍,使决策符合实际情况。有必要通过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来进一步考量是否存在与实际情况脱节、工具选择单一、对外部性影响考虑不足以及导向不精准、操作性不强和预期管理不佳等问题,科学协调整合资源,打好政策“组合拳”。
当前,我国政策工具体系涉及多元目标的实现和多元政策主体的互动,对不同政策工具的系统集成提出了更高要求。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既需增强政策目标取向一致性,又需增强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政策取向一致性;既增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取向一致性,又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持续提升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一是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经济运行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系统,其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环境等诸多领域紧密相连、相互影响,非经济性政策会通过影响生产要素供给、企业发展信心、营商环境等渠道,对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需明确评估范围,完善评估流程,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
二是全面稳慎评估政策效应。做好评估的前提是科学、重点在全面。需增强评估的科学性,加强评估队伍专业化建设,大幅充实评估队伍,提高政策分析、模型运用、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增强评估影响维度的全面性,考量各项政策对经济总量和结构、供给和需求、行业和区域、信心和预期等的影响。既要评估对生产要素供给、产品服务供给的影响,又要评估对居民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外部需求的影响,以及对供需总量结构匹配度、潜在供给能力、供给质量效率等的影响;既要关注短期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效应,也需深入分析政策实施后对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环境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影响。全面精准分析系列政策的叠加效应,进一步强化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
三是强化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致性。从决策到执行各个环节全面加强一致性,才能确保政策落地见效。需科学研判形势变化,抓好政策出台窗口期;切实强化预期管理,充分征求意见建议,合理设置政策过渡期,确保各项工作充分衔接、有序推进;加强政策实施过程中潜在风险的分析研判,进一步清晰政策实施的预期、目标和执行标准;考虑建立政策实施的动态监测机制,及时评估政策效果,发现问题和不足,需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措施,确保政策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一致。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王海成)长信科技股票